為何自閉癥小孩總在逃避與人之間的接觸?
只要我能擁抱世界,那么就算擁抱得笨拙又有什么關系。
-阿爾貝·加繆
也許你總在問,為何他總在自我的逃避?
孩子為什么這么自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那些很簡單的玩法和樂趣當中,樂此不疲。卻對于身邊的人熟視無睹,甚至當我們主動去邀請他,拼命的希望能激起他一些興趣,
發現他還是一如既往的選擇逃避。如果你也被這個問題所深深的困擾,那你一定要重新認識這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安全感。
在看各類心理學和關于兒童成長的書籍時,往往有一個共同的概念被不停地強調。
讓孩子覺得能夠真正的被理解和包容,母親對于他的愛是一個確定的可以回來的港灣,
在這個港灣中,他能夠無條件的被接納被治愈時,孩子才有勇氣想更大的外部世界去探索。
這也算是一個很簡單基本的道理。
但是令人悲傷的入圈這兩年多時間里,向我求助咨詢的家長中,他們提過幾千個不同的問題,但是幾乎全都是如何快一點提升孩子的(語言,認知,情緒,社交)等等能力,
如何面對這個標簽的恐懼,如何快速解決孩子的當下的問題行為,如何讓自己這顆絕望痛苦的心能夠好受一些。卻鮮有人提及如何能夠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更有勇氣的向外部世界去探索,去與人有更多的連接,更多的表達。
當然能夠理解大家在巨大的壓力下的這種希望能夠幫到孩子的這顆焦急之心,以及在醫生網絡媒體都言之鑿鑿孩子幾乎沒有未來的攻勢之下,
再加上看到孩子的落后,逃避,巨大的情緒和對抗,以及倔強的沉迷的當下狀態后的恐懼和無助。
但是,無論如何大家一定要記住,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現,其實有著很復雜的他的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態度和人類本性中的情感的因素糾結其中,一定不是一個所謂的“自閉”標簽,就將孩子的所有一切就全都解釋了的。
無論如何我們的孩子他都先是一個小小的孩子,其次才有其他的所謂的描述和標簽,他不是個什么異類或者特殊存在,他的所有思維和想法其實都遵循了作為人類個體內在情感和邏輯方式。
正如在美國著名的從事了40年自閉癥干預的《這世界唯一的你》作者,巴瑞普瑞桑在書中的導論寫道的:
“我們需要徹底改變對自閉癥的理解,一切要從頭重新開始。我目睹了同樣的現象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發生:自閉癥孩子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有根本性的區別,孩子的行為超出了可以理解的范圍。他們最終認定:自己撫養孩子的各種本領和天性,對自閉癥孩子根本不起作用。受到某些專業人員的影響,家長會把孩子的某些行為視為“自閉癥式的”、不可接受的怪癖,下決心要努力消除這些行為,要像修理機器一樣把孩子“治愈”。我現在已然明確,這是出于對自閉癥的誤解,所用的干預方法也是錯誤的。我要傳達的核心理念是:自閉癥人士的行為方式,不像一些專業人員幾十年來宣稱的那樣,是毫無規則、偏執怪誕、錯亂無序的。這些孩子不是從火星上來的異類。他們想要表達的事情,不像許多專業人員至今仍然宣傳的那樣,是毫無意義的,或者“毫無功能的”。
自閉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人類存在的獨特方式。自閉癥兒童不是病人,他們所經歷的發展階段,是我們人類都要經歷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設法改變他們,或者把他們“修理”好。
我們需要做的是:真切無誤地理解他們,并改變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就是說,幫助自閉癥人士更好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態度,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提供支持的類型?!?/p>
這本書要寫的,就是我在40年的不停追問中所了解到的真相,即我通過反復的追問,終于真切地明白了自閉癥人士的生活感受。
憂心忡忡的家長們也有類似的一些疑問:
孩子為什么總是搖晃身體?為什么反復背誦電視節目的臺詞?為什么癡迷于不停地操作百葉窗簾?為什么害怕蝴蝶?為什么盯著轉動的風扇,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許多專業人員把上述行為簡單地歸類為“典型的自閉癥行為”。
幾乎毫無例外,專業人員和父母總是把終極的干預目標定位于減少或消除這些行為,例如不準再旋轉身體、不準再揮舞胳膊、不準再重復某一句話,卻從來不會去問一問: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在這里,我要告訴大家自己從事自閉癥干預工作40年的切身經驗以及從羅斯等人身上學到的感悟:
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自閉癥行為”!這些都在人類的行為范圍之內,是當事人根據自身經驗做出的合乎人性的反應。
我們需要能夠跳出這個標簽,去觀察,感知,思考孩子行為表象背后的更深層的動機,可能性和他所經歷的記憶給他帶來的為何如此的內在思考。
為什么我要將安全感這個詞專門放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聊?
因為其實在這個標簽出現后,陷入絕望的家長往往所做或者不自知的那些選擇,卻將孩子的安全感破壞殆盡,讓孩子不得不將自己封閉起來,逃避與人之間的接觸來保護自己。
當家長一旦被這個標簽主宰之后,就特別在意孩子的眼神,應名,指令,孩子的語言能力,對于孩子的各種刻板行為幾乎看到就陷入絕望難以忍受。于是面對著孩子,一直去喊他的名字,一直要求他看著自己,近乎強迫性的要求孩子聽自己的指令,以企圖來安撫自己這顆恐懼的心。
但是卻忽視了自己當下的狀態對于孩子的影響和傷害,當孩子本身就對于語言和眼神接觸極度不自信和恐懼時,
當孩子還無法理解一些語言并且也并沒有遵循父母意愿去執行時,我們的崩潰,我們的難過,我們的憤怒,其實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更不要說,幾乎是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的封閉式強迫訓練,孩子離開他最親近的父母,被用強化物的一次又一次要求必須服從,
這種控制對于孩子的內在的對于人的確定性和安全感是一種毀滅性的傷害和打擊。
但是所有人用一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對于孩子的反應,抗拒,崩潰甚至是大哭視而不見,甚至來一句,慢慢就會適應的,剛開始都這樣。
當孩子感覺到,連他最信任和親近的父母都不愿意試著理解他的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如何還能愿意打開自己去與人建立連接呢?換做是你,你會嗎?
對于安全感的定義,我前段時間看到一段描述:
“父母對于孩子的持續性的關愛,就像是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一樣。溫尼科特和比昂等心理學家都論述過,說好的父母就像是好的容器,能夠容納孩子的活力以及各種敵意的情緒。
孩子的敵意破壞不了這個容器,同時,外界的敵意也破壞不了這個容器。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夠確信,他活在一個安全的空間里。而這個安全空間的內化,就形成了所謂的“安全感”。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家長在關注表面能力時,能夠去思考和明確所謂的“自閉”的核心到底是什么。DSM-5里的診斷標準,不是落后的語言和各種能力,而是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以及狹隘的興趣和刻板行為。
一個人的社交的前提是他先能夠和自己最親近的客體,也就是母親先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進而才能夠向外擴展到其他家人,朋友玩伴,最后才是陌生人。
如果,我們因為這個標簽,就忽視了孩子的內在的感受,我們對于孩子這個復雜的有自己獨立想法的個體,不真正的走近他,只是一味的想要改造他,
讓他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的話,試著去控制和左右他的話,往往我們會讓孩子將所有的能量都和我們對抗,最后的結果是讓孩子逃得離我們更遠了。
這群小孩的敏感和聰明其實經常被家長低估,當我們特別自我視角的去定義,去評價他時,往往我們離他太遠了。
真正能夠讓孩子學會生活的只有生活本身,當然還有一個大前提,我們必須也要學會生活,并且和他一起去經歷更多的生活體驗。
讓孩子構建起安全感,并不是說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無限制的去溺愛他,而是讓他能夠清晰的感知到,作為媽媽爸爸,我們能夠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是我們,我們可能也會崩潰,憤怒,讓孩子能夠感知到我們對于他的接納和愛。
當孩子真正的感知到這種情感連接時,其實他的情緒一般都會慢慢的平復下來,我們這時候在去和他解釋為何這世界上,爸爸媽媽也不是全能的神,比如他想喝奶,確實是水有點燙(如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讓他試著摸一下杯子感受一下)。
或者和他商量另一種解決方案,這期間確實需要我們要用更多的耐心,對于孩子敏感的情緒和想法的敏銳感知,還要能夠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接住孩子時長崩潰的情緒。
社交或者說人際關系的本質其實是用一顆開放的內心,去信任和善意去與別人擁有更多的連接的可能性,而這種狀態一定是你用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的你對于他的理解包容和愛,他才能夠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學會的。
愿所有的孩子被溫柔以待。
讓家成為真正的港灣。
特別申明: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自閉一束光的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gaowenwei@myqingfeng.cn(我們是公益性組織,發布或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不以盈利為目的,如果不允許轉載貴公司及個人的資訊,煩請及時溝通,我們會立即刪除)